改革環境局 垃圾有出路

拍攝一齣電視劇需要動員多個部門的台前幕後,同事雖負責不同崗位,但目標一致,大家都樂意多做一些。但現時政府部門明顯互相卸責,即使是自己的工作亦「大耍太極」,更遑論齊心解決問題。最終政出多門、架牀疊屋,部門間「你有你做,我有我做」,欠缺協調及成效。

全港每日棄置約15,000噸垃圾,當中佔大部分的是廚餘,平均每名香港人每日製造大約1.3公斤垃圾,數量驚人。現時食環署負責「收垃圾」、「倒垃圾」,環保署就負責「數垃圾」。但審計署早前明確指出環保署誤算廢物回收率,導致回收量高估,誇大回收工作成效。

在廢物管理方面,政府將大部分資源投放於收集和處置廢物方面。欠缺有效的政策及配套,導致有用的資源都會落入堆填區。當特首將問題都歸咎「土地問題」的同時,卻繼續任由「垃圾霸地」、不斷擴建堆填區霸佔珍貴的土地資源,反映政府欠缺誠意,繼續「闊佬懶理」,懶理垃圾出路,用龜速去改變環保政策。筆者建議改革環境局,垃圾由環境局直接監管。由源頭分類、回收、棄置均由環境局監管。香港的廢物問題是30年的結,香港在廢物管理政策都一直都是紙上談兵,過去垃圾的出路就只有堆填區,加上回收業式微,導致垃圾無出路。

面對困局,政府有責帶頭減少碳排放、推動環保產業、解決垃圾出路問題。無可否認,減廢只是其中一個手段,仍需以堆填作終極處理。筆者倡議偏遠外海島嶼興建垃圾島,廢物透過船運送往島上進行分類,並從混合都市固體廢物中回收有用物料,餘下的才焚燒,廢物體積大縮九成。仿效新加坡的例子,垃圾島更可發展成生態旅遊景點,一舉數得。

還記得拍攝《哪吒》外景時遇上冰雹,劇組人員紛紛躲避,我則「反轉隻艇」,與幾個前輩於艇底暫避,大自然的威力不容忽視。極端天氣越趨頻繁,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迫在眉睫。除了要做好城市規劃,減少屏風樓,政府亦要着手從源頭減廢,如立法強制發展商採用五成環保物料、規管大型超市不能銷毀未出售之食物。政府必須要有決心,認真處理垃圾的出路,扭轉「有政策、無配套」的困局。

方國珊